Contact Us
齒槽骨萎縮了,怎麼植牙?
(原刊載於 96.12.05. 聯合報)
顯微植牙新技術
莊小姐上顎用了十年的上顎牙橋,因牙根斷裂面臨得拔除的命運,「接下來怎麼做呢? 」 她擔憂地問著,「戴活動的我不要,十年前你也說這裡牙床靠近鼻腔牙骨太薄;且缺牙久了,骨頭也萎縮掉沒有植牙的條件,那我還有什麼選擇呢?」仔細地看著她牙齒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並對照著口內狀況,我告訴她「現在進步多了,妳不但可以植牙,而且還不必動到手術開刀!」「真的嗎? 現在和以前不一樣囉!?」的確今天有了『顯微微創植牙』的技術,不但可以免開刀,面對牙床萎縮也不會再全然束手無策。固然新技術並不是完全解決了所有的難症,如:重度牙周病,或是拔過牙空置太久而造成嚴重的牙骨流失萎縮,還是得由手術來補骨再造植牙的地基,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成熟,這類的難症也會漸漸地被克服掉。
由微創演進到顯微
其實2003年初美國剛開始有『微創技術』時,我們也只選擇運用在骨質豐厚、骨量較多的後牙臼齒區。因為有了先前多年的開刀手術經驗,已讓我們非常能掌握住牙床骨的型態。手感及植入角度的拿捏都夠穩定了,知道如何可讓牙根精確地植入到位,僅是隔著薄薄一層的牙齦又何必非得切開不可呢?尤其近年藉著『放大眼鏡』(Loupes),乃至於更高倍的『雙眼立體顯微鏡』(Microscope)作視覺輔助,讓原本0.4公分的微創小孔在顯微10倍的放大下呈現出相當於4公分的視覺效果,如此既有明亮清晰的視野,操作空間也更為寬闊有餘。所以用『顯微微創植牙』就好像於肉眼視線下開刀植牙般,只不過是將先前已極為熟練的開刀技術,再移轉為不手術的模式而已。
而在臼齒區有足夠的微創經驗後,才再轉移至骨質較薄、需要更精準定位的門牙部位進行這種新式的植牙治療。處理窄薄的門牙區經驗多了,接下來再碰到萎縮塌陷的牙骨,也不再如以往一律非得開刀不可。
3D電腦掃描
尚且現在有了新型的『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Cone-Beam CT),不僅輻射劑量低,只有傳統醫用CT掃描的2%不到,又不必等到手術開刀打開來便可於術前從各個切面精準得預先看穿顎骨之立體結構:何處有凹陷、神經、血管或是鼻竇空腔等。換個層面講,免手術就可以視線穿透牙齦層而直接看到牙床骨的3D結構。而於一些吸收萎縮較嚴重的牙床,若再運用數位科技預先做好定位模板,結合成所謂的電腦植牙導航系統,則甚至不用累積太多的微創經驗,只要照著電腦估算定好的角度及深度,就可將牙根直接植入定位。好像駕車時的衛星定位一樣,不需熟識街道照樣可以開車上路,所以對更多的牙醫而言如此就可直接進行微創植牙了。
立即植牙新觀念
當然牙齒拔除後,牙骨必然會漸漸萎縮,而且根據歐洲學者Lindhe及Araujo的研究以拔牙後三個月至一年萎縮量最大,將近有50%的縮減,可是現今科技研發的進步,尤其是在奈米觀念的導引下,植體也因之越做越精細,其實只要差不多以往一半大小的體積便足以達到骨整合,支撐起咬合所需的力道。所以只要不是萎縮到底、毫無骨本的牙床,現在都不見得一定需要以人骨或是牛骨粉來做補骨治療。當然如果能拔完牙不必等待,就立即植牙豈不更好?以筆者今年所參加美國及歐洲植牙年會所獲知的最新訊息,『立即植牙』需特別注意下列事項:
  1. 往昔,總是將植體順著拔完牙的洞口直接植入;但近來研究顯示牙床外環的骨質結構較內側薄,拔牙後會被吸收掉了。人工牙根若只是取代先前自然牙根的所在,則外側骨板層的吸收常會在一段時日後造成植體金屬的外露。這在門牙部位,是會影響到美觀上的視覺效果。

  2. 新療法則是迴避開拔牙洞口,另擇路徑將植體置入拔牙洞孔內緣的齒槽骨豐厚區,使之遠離易吸收的外側骨部位。如此植體可被完整的骨壁嵌合包被住,產生更直接的骨整合,也就較不會有吸收外露的問題了。但這是技術性極高的治療,需配合著『雙眼立體顯微鏡』的操作才能精確的在窄小的拔牙洞口選擇性的定出最佳植入位置。

骨鬆可否植牙?
除了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發育中骨骼尚未定型的青少年』無法接受植牙外,『骨質疏鬆』一直以來也是討論地相當多的一個議題,究竟骨鬆患者能不能接受植牙呢?以我們從 1992 迄今共 15 年間的臨床經驗來看,四肢及軀幹部位的骨鬆和口腔顎骨的骨密度似乎並無直接關聯,很多骨鬆患者的牙床骨反而相當堅硬,或許這是因為顱顏面骨的胚胎發育來源屬於扁平骨,和身體上的長形骨是不一樣的。反而是『抽煙』『缺少運動&日曬』的人,往往在植牙過程中可感受到其骨質較為鬆軟。另一個值得注意則是,有時治療骨鬆藥物會明顯的改變骨質使之變的?實,但此同時骨髓空腔減少,血液供應變差,反倒造成拔牙與植牙後的骨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