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人工植牙-整體與人性的醫療新觀
(原刊載於 92.03.26. 聯合報)
隨著近20年來的醫用材料科學與臨床研究的不斷發展與突破,人工植牙已成為了目前牙科醫療當中相當成熟而又效果穩定的一種缺牙重建方式。就如同歐美牙醫界近來所公布的數據顯示的,只要是依循標準,按部就班地來處理治療,以台灣牙醫目前擁有的設備及器材,也可以與先進國家同步的達到97~99%的植牙成功率。當然要維持這麼高而又穩定的成功率,必得要有一整套完整而又嚴謹的作業程序;所以從前置的臨床及X光檢查,植牙手術過程中的無菌處理,以及假牙的印模和裝載,其實都是環環相扣的,必得要有詳盡的術前規劃,方能獲得良好的療效。而隨著基礎醫學研究的不斷有新發現,現今的人工植牙即便只是與3、4年前比較起來,都已有著相當大幅度的改變-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考量同時也強調整體性的規劃與處理。
首先是植牙治療最重要的考量點,也就是植牙區的牙床骨是否有足夠的骨質能讓人工牙根植入。以往總認為要植入的牙根越長越好,長的牙根才會穩固;其實不然,以筆者上個月才參加的2003年美國植牙學會年會,其中就有發表的研究論文顯示,即使是長度只有0.85公分的人工牙根,只要手術操作得當,能和牙床骨整合良好,都可以植在臼齒區承受強大的咬合力量,而不是如以往所認為的牙根長度至少要大於1.0~1.3公分以上;所以以往認為萎縮不足無法植牙的牙床,現在只要術前檢查精準,一樣可以安全的接受治療。還有就是植牙區牙床的厚度不足、牙床骨太薄時,植牙醫師需要運用骨質再生技術,以類似「造山填海」的方法來生成足夠的顎骨組織,以便人工牙根可以完整地植入。現今的作法,多是利用單純的『再生膜導引技術』,完全避免使用『人工骨粉』這一類的填加物,如此不僅就可以誘導純粹是屬於患者本人的自體骨質生長,也徹底杜絕了因人工骨粉的器官移殖行為所可能帶來的如肝炎、愛滋等感染問題。
而除了植牙區的牙床骨量外,口腔內的一些潛在細菌感染問題也必需先行獲得完整的控制,這包括了牙周病,以及植牙區旁鄰牙的根管治療必需處理完整。以治療牙周病而言,牙周病菌可是具有活動性的,若不完整治好將之徹底清除殆盡,便冒然進行植牙,那麼人工牙根這種非生物性的人造結構,其本身並沒有血液的循環,就極有可能被這些細菌當作標的,進行侵犯而導致感染失敗。而同樣的道理,鄰牙的根管(也就俗稱的「抽神經」)若治療不完全,仍有細菌殘留窩藏於牙根管的末端,也可能會造成緊鄰在旁的人工牙根底端被這些病菌侵犯到。嚴重時不僅僅是植牙感染失敗,有時甚至會引起顏面的蜂窩性組織炎!所幸,以現今的『石英震波』及根管治療技術,均可藉由不必開刀的非手術方法,將牙周病及根管治療處理好,讓患者可以在無病菌感染的情況下,安心地進行人工植牙。
而在這次2003年美國植牙學會年會中探討最多的,也就是這三、四年來經由臨床及基礎的深入研究,讓植牙治療有著更貼近患者的人性化處理-『立即式植牙與假牙裝戴』。早些年,拔完牙需等2至3個月,才能接受手術植入牙根,之後又得等上個3~6個月的整合期,才可裝戴上假牙。如今,只要情況許可,植牙醫師可以在拔牙的當下,便就著牙根拔除後所留下的窩洞,直接植入人工的牙根,完全不再需要等待拔牙傷口的復原期滿。甚至於可以更進一步地,在立即植牙的同時便將假牙印好模子裝戴上去,讓患者不會有門面的空窗期,如此就連日常的工作及一般的社交生活都不會受到影響到。而除了立即有牙的方便性之外,這種新式的處理方法也完全揚棄了手術刀片與縫合線的使用,較之傳統的開刀式植入法,患者術後的不舒適感會大幅地降低;而植牙的美觀效果,則因避免了組織的手術切割,相對的可以大大地提昇。且這種新發展出的立即植牙與瓷牙裝戴的技術,可同時適用於上、下顎的牙床。當然這些比較先進而技術門檻又高的治療方式,必得要有精準的術前檢查,再加上整體性的考量及細膩的臨床處理,方能達到如前述97~99﹪的成功率。
植牙治療演進到今天,無論是在安全性,方便性乃至於實用性均遠勝於過去。而以往缺牙較多必需配戴的活動假牙,以及傳統的固定式牙橋,也漸漸地都被新的醫技所取代了,以免損及旁邊的無辜好牙。今日的植牙治療,術前只需用輻射劑量較小的口內X光小片子來作檢查,而整個的治療也只要在牙科椅上於口腔局部麻醉的情況下即可完成;和已往動輒需要大型的環口X光片甚或斷層掃瞄等輻射劑量較大的醫學影像來輔佐判斷,而且得要進開刀房施行全身麻醉,已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